【子冶石瓢】
黄龙山稀有本山绿●260cc
作者:秦国萍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
子冶石瓢,最早乃是由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,其壶身、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,被称为「瘦壶」,透出一股刚韧之气,抑扬顿挫,挺拔凛然。壶流口部微张似喇叭状,壶盖小而盖沿厚实,壶把方折刚毅,以刚柔兼施,允克用藏的精髓,蕴精气神韵于一身。






秦国萍简介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【秦国萍】

秦国萍简介:女,宜兴人,1964年生,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,1980年进紫砂厂,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、胡永成两位老师学习制壶技术,1994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(现清华大学)陶瓷设计系进修。结业后在紫砂研究所从事创新设计,多次在实践中形成了“凝壶古朴圆润端庄”的个人艺术风格,在创新评比中多次获奖。
石瓢壶型简介【详细资料】

石瓢最早称为石铫,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,有流的小烹器。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,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《试院煎茶》诗:“且学公家作名钦,砖炉石铫行相随”。苏东坡把金属“铫”改为石“铫”,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,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、铁器皿味道好,于是他就地取材,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“流”(壶嘴),又有“梁”(壶提)的砂陶之“铫”用来煮茶,这“铫”也即后人所称的“东坡提梁”壶,这可谓最早的紫砂“石铫”壶。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,至陈曼生、杨彭年时期,已有了很大的变化,更趋向文人化、艺术化。
本山绿泥简介【详细资料】

绿泥,玩家亦称之为“绿豆砂泥”,古云“豆碧色”,泥色酷似绿豆皮,澹草绿。带本山绿泥细黄砂,清丽出众、雅俗共赏。所制壶品质感朴拙,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。壶品色泽米黄泛青,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,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,发幽然青光。 产于黄龙山矿脉,是紫砂泥中的夹脂。产量不多,泥质较嫩,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。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,成片岩状或粉末状,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。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,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。
秦国萍的紫砂壶作品【秦国萍紫砂壶】
优质服务


访砂网客服
客服微信扫一扫
紫砂壶知识分享
本网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,我们会在48小时内更正或删除。
访砂网微信客服
紫砂壶真伪鉴定
开壶养壶知识分享
客服